DSCF1518.JPG

留學是一條漫長的路,但它不是終點,而是開啟人生另一面風景的旅程。

 

自八月踏上美國之後,第一學期轉眼就過去了,而再過三天我也要飛回台灣度個短暫的假期,似乎是做個回顧的好時機,也想藉此分享一下對於我的學校的看法,對於未來想申請的人也許會有點幫助。

過去我沒有好好的寫寫為什麼要來美國留學,因為這確實是個一時半刻說不完的故事。關於留學夢其實是我自小就有的,也許一部分來自我爸的灌輸,一部分是我天生的好奇心使然,我對廣大的世界充滿嚮往,「走出台灣去看看」,其實一直是我最原始的初衷。但這個夢想的實現過程有太多的曲折,其一是我們家是一個非常普通的家庭,甚至稱不上中產,儘管從小到大我爸總把送我出國掛在嘴上,但我深知要兌現這件事會對我們家產生不小的壓力。

其二是從我青春期求學到出社會,我經歷了很長一段掙扎期,掙扎於找到自己的人生方向。在台灣的升學制度中,我是人生勝利組,考試幾乎無往不利,除了大學考試。身為理組生的我完全考砸了本科,卻誤打誤撞的在老師建議下加考了歷史地理,而且意外考了不錯的成績,最後儘管進了人人眼中的台大之外「文組第一」名校,對我來說卻是人生第一次的重大挫敗。大學時代的我過了一段渾渾噩噩的歲月,游移在失敗者的自怨自憐和輕視其他文組同學的自我膨脹裡,如今回想起來其實當時的我也許只是透過這樣來逃避現實吧。這樣的逃避到了畢業出社會後帶來很大的麻煩,因為過去的封閉,我極度欠缺自信,沒有方向,因此即使頂著名校光環,頭幾年在工作的選擇上我是很委曲求全的,完全沒有勇氣爭取那些所謂的「好工作」。但換了幾份工作後,我終於慢慢建立起自信心,尤其接連幾份工作都在不同領域,讓我知道自己有能力快速掌握一個領域所需要的核心知識。再者,幾年工作下來,我漸漸摸索出哪些工作型態是我喜歡的,哪些是不喜歡的。我一直都很需要在工作中持續給予學習和新知的刺激,對於感興趣的事情會投入很多時間研究;我喜歡跟人進行深入而有意義的對談,自己動手做也會帶給我最大的成就感。而我討厭瑣碎重複的事情,也不喜歡單純從利益和成本考量去做決策。在社會大學兜了一圈後,我發現自己是個受理想和熱情驅動大於物質和金錢的人,瞭解這點後,出國留學的想法又重新燃起了。

因為前前份工作是專攻軟體業的招募顧問,剛好User Experience正是我在公司專責的一塊職缺,兩年多的時間認識了不少這方面的業界人士,耳濡目染下逐漸產生興趣。另一方面,其實藝術和設計一直都參與了我的成長過程,小時候被認為有畫畫的天份,爸媽其實也曾刻意栽培過我在這方面的專長,我媽甚至一直很希望我去學服裝設計,幫她完成年輕時未能實現的夢想。但以前不懂事就是有一種屁孩的自以為是,從國中起我開始嚮往當漫畫家,不被家裡支持,一直被灌輸畫漫畫不會賺錢的觀念,到了高中決定未來方向的時候,也許是對過去的反抗,我完全剔除了設計這個選項:因為畫畫不會賺錢,甚至唸設計本身就很花錢。在畢業多年後才認識了User Experience,它不只涉及了設計和藝術,還包含了其他我有興趣,或是與我的背景有關的領域,像是心理學、傳播學、社會學、科技等,讓我又有了從事設計的想法和渴望。我本身就是個觸角很廣對許多事情都有涉獵的人,喜歡鑽研一些別人沒興趣知道的事,平常讀的書包山包海。User Experience廣納百川的特性契合了我的個性。

關於User Experience或是Human Computer Interaction這門領域(也許稱為『學科』還有待商榷?),已經有許多前輩寫了詳盡的文章,我不再深入贅述。

也許並不一定要出國留學才能實現我的人生志業,但和我極愛探索和好奇的個性結合起來,出國似乎是個自然不過的選項。但我仍然碰上了第一點的經濟考量,另一個則是以我的年齡出國唸碩士,以台灣人的眼光來看是大齡了點(不過在美國倒是稀鬆平常),因此在下定決心要出國後,在選擇學校和program方面當然免不了許多現實的考量。這些現實的考量不外乎學校的課程設計是偏就業和研究導向、畢業後的就業難易度、尤其是在當地找工作的難易度。原本我在歐洲和美國之間舉棋不定,老實說內心是更嚮往歐洲的,但以我選擇領域的就業前景來看,美國畢竟還是高科技業的大本營,因此最後全部都申請美國的學校,並且都是以就業導向的program為主,關於User Experience的program可參考這篇:How to get into User Experience (UX) - Master's Degree in the U.S 

最後申請的結果,投出的五間學校中我拿到了UT Austin iSchool的offer,對於這樣的結果其實已經喜出望外了,畢竟我既沒相關經驗,也沒準備任何作品。而且UT Austin是名聲不錯的州立大學,Austin也是新興的科技城市,有「矽丘」(Silicon Hills)之稱,Facebook、Google、Apple都有在這邊設辦公室,Dell的總部就在這裡。對我來說另一個現實考量的優點是,比起名氣響叮噹的UMichigan或是UW,UT學費只要一半,德州的生活費也比這兩州便宜得多,以「拿到名校的學位,增加就業市場能見度」/「學費和綜合開銷」來說,我覺得UT Austin算CP值蠻高了。

優點說完了還是得說說缺點,在寫這篇文章前,我問了一個同梯同學對修完一學期課的感想,他毫不保留的說:「就是浪費錢啊。」,這句話其實也沒有太誇大的成分,我在申請時老師就曾忠告過說不要對美國的高等教育有太高的期待,碩士的話更是如此,美國的碩士大抵就是修修課,可能比起大學只是多念了些paper,多做了幾個project。可是比起這些事前就聽過的「傳說」,跟其他單獨開設的User Experience/Human Computer Interaction program比起來,UT iSchool開的MSIS還是有一些顯而易見的缺點在,第一個是UT iSchool轉型比較晚,User Experience的課程認真來說並不多,我們沒有一套很完整的核心UX課程,而是散落在各個有project的課程中東一塊西一塊的補完,再來就是不管是想走UX Design或是UX Research,兩邊需要的專門課程幾乎都付之闕如,例如我們沒有Visual Design的課可以選,Researcher需要的研究方法或統計學系上可以選的課幾乎少之又少,如果想要選外系的課又會受到只承認最多12學分碩士級課程或是9學分的大學部upper division課程的限制,選擇真的不多。另一個缺點是UT iSchool還沒有很明確地分不同的track,第一學期要被迫跟Librarian的學生一起修資訊倫理之類的必修課,雖然今年起改制,這類必修課未來只會有一門,還是讓我感覺到User Experience在這邊還沒建立起很完整的課程體系,只能靠學生各自努力。這樣的狀況無法確定未來會不會改善,那位對我說浪費錢的同學曾問過系上advisor為何不考慮跟其他系合開課程,沒有得到很肯定的答覆。當然我們還是有許多課程可以做project累積作品,老師們大多給學生很大的自由空間,做多做少完全看個人意願,這可以算是一個優點也是一個缺點。UT iSchool大部分的老師人都很好,有教學和拉拔學生的熱忱,不過因為老師們都相當尊重學生,像我一樣沒經驗做project都是抱著鼓勵的態度,這也許是美國人的文化使然,不管做到什麼程度收到的回饋都很正向。但如果因此而自滿就不好了,心裡必須自覺做project的過程中還有哪些不足,未來還可以做哪些補強,這裡的自覺心可以靠多觀摩別人的作品集來培養。

總結我對UT iSchool的看法,對於有志申請這所學校的人我的建議是:以一個完全零經驗的轉職者來說,這是一個投報率很高的選擇,第一是它可以用相對低廉的學費拿到三年的OPT,第二是兩年制的program才有實習的機會,且有更多時間累積未來成為UX專業人員必須的知識和技術。若是以學習的期望值來看,不要太期待光靠修課就能在這兩年內能累積多少東西,請自動自發學習,在課外時間多磨練實作技能,並且盡可能把project做完整。若是你也和我一樣沒有相關背景打算申請,建議可以先開始自學一些設計軟體和前端語言,上一些線上課程,看一些相關書籍,例如Don Norman的<The Design of Everyday Things>,更好的是可以開始實作累積一些作品,畢竟不管你到哪所學校,UX Design最重視的還是實作。總結而論,個人主觀認為UT iSchool適合有經濟上的考量,目前尚未有作品,畢業後希望提高留在美國的機會,並且學習自主意願較高的人。

最後,祝每位有出國夢的人都能順利圓夢。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Len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3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