剛看完《找路》這本書,便在ptt上看到《哈卡巴里斯》全國巡迴放映的消息,首站便是在新竹影像博物館。
看完了書尚在意猶未盡之中,這次還有影像讓我親眼一睹書中情景,這機會豈能錯過!
今天中午十二點左右就到影像博物了,結果大門深鎖,售票口掛著牌子寫著一點半開放入場。時間充裕,就先走到城隍廟吃鴨香飯當午餐。
飽餐一頓後為了打發時間,還從大遠百坐接駁車繞一大圈回影像博物館(另一方面也是不太想在冷天裡走路)
第二次抵達影像博物館,燈光已經亮起來了,門口也站了幾個人,心裡想時間應該也差不多,直接開門走進去,結果裡面的工作小姐跟我說入場還沒開始,當下有些尷尬的退出來。拿出手機一看,一點二十分,離入場時間還差十分鐘,真糗!
工作小姐發了活動簡介給在外面等候的人,就在我開始專心研究時,旁邊一位媽媽指著裡面說導演在裡面,讓人不禁抬起頭來。大門裡走出一個高瘦的男子,那位媽媽說:「那不就是帥哥導演嗎?」走出來的人一聽到這句話頓時靦腆一笑。
終於等到入場了,這僅僅是我第二次進到影像博物館。唸國中的時候班導曾經帶全班來看臥虎藏龍,之後就一直沒有踏進過這裡。但是每次經過這裡,總是會覺得,這真是棟美麗的建築,由此可老戲院過去的輝煌,儘管內裝和設備當然比不上現在新式電影院,但整修過的內部也打理得乾淨簡單,平時來這邊,不需花大錢就能看電影,其實也挺不錯的。
觀眾席分成上下兩層,以前新竹北大路一帶,現已消失的舊戲院,也有這樣的觀眾席呢!最後我選擇坐在樓下後排的位置。
電影內容,讓我偷懶一下,借用一下活動發的簡介:
『《哈卡巴里斯》是一部屬於「回家」的紀錄片,記錄泰雅族現代原住民追本溯源回到山林裡尋根的路程。
泰雅族裡的「哈卡巴里斯」部落在被國民政府要求遷徙至平地之後,過去的部落名「哈卡巴里斯」及部落文化也不復存在,面對耆老相繼離去,沒有文字紀錄的現代泰雅也面臨許多部落文化智慧的失去。為了讓後代了解他們的泰雅文化智慧,曾經受過正是頭目洗禮的哈勇桑(HAYON son)踏著86歲高齡的步伐,透過七天的徒步旅程,帶著後代泰雅翻山越嶺走回曾經屬於他們的家鄉─祖靈之地「哈卡巴里斯」。
對於高齡86歲的哈勇桑來說,這一趟可能是人生最後一段的返家之路,有多少歷史故事、泰雅傳統gaga精神、現代人所遺忘的大自然山林智慧想要傳達給子孫?這趟旅程又提醒了非原住民多少反省現代文化的盲點?』
其實這部片和《找路》講述的是完全不同的故事,敘事的角色立場也不同。在《找路》裡面,透過林克孝先生鮮活的文字,讀到的是探險者拓荒的刺激,和文史工作者悉心推敲的抽絲剝繭。同樣的路,在電影裡面是從不同的角度來走:一個歸家者,一群尋根者的心境上的轉變。
但是因為電影和書的路線重疊,讓我看到了讀《找路》一書時,一面閱讀文字一面按圖索驥,閉眼神往的南澳山區。而且《哈卡巴里斯》裡所拍攝到的原住民生活,也有很多地方可以和《找路》相互對照,這部分也讓我覺得格外有趣。
例如到達流興社時,一行人發現蜜蜂,在駁坎中東挖西掏,就拿出大片儲著蜂蜜的蜂巢,泡蜜蜂酒,就跟《找路》裡面描寫的如出一轍!書中這段幽默逗趣的描述,讓我印象深刻,看了電影,才知道為何作者會如是想了。
哈勇桑更是把《找路》裡描寫的諸多泰雅獵人「傳說」演繹的淋漓盡致。86歲高齡卻有年輕人難望其項背的體力,幾乎永遠是隊伍的領頭者。爬上樹稍睡午覺做起美夢,下來時還表演了高難度特技動作,身手之矯健讓人咋舌。在這片山林裡,看得出來泰雅老人是很熟悉且自在的,有一幕哈勇桑抓著藤蔓擺盪,童心未泯的舉動讓人會心一笑。
老泰雅獵人也示範了許多山中生活、野外求生的技巧。設路標、把姑婆芋摺成簡便好用的帽子或杯子、設陷阱、藤編等等。路邊狀似不起眼的東西,在哈勇桑的巧手中,搖身一變就成了實用的工具。自己非常喜歡看Discovery的求生節目,但泰雅獵人所展現的智慧和巧思,可以說有過之而無不及。過去原住民居住在這片榛莽山林中,這些技巧已經成為他們生活和文化的一部分。
歸家者的腳步終於踏上家園的土地─哈卡巴里斯,哈勇桑站在只留下石牆駁坎的老家遺址,對著已離開人世的族人訴說著深深的思念,而自己已老邁,不知何時能再回家,這是全片最觸動人心的一幕。不時穿插在影片中的導演口白敘述:「一路上訊號全無的手機突然在此時收到訊號,眾人紛紛打電話給山下的家人報平安。哈勇桑在此時說道:我不回去了。我到家了。其他人的家在山底下,而哈勇桑的家就在這裡。」 這個家,卻是人事已非,只能從荒煙漫草中依稀找出敗落的遺跡。看到這,也教人不禁感慨,是誰逼迫了泰雅老人離開了自己的家?離開了從小生長、祖靈守護的山林?
這部片所想要傳達,並且要讓我們思索的,就是這些慢慢隨著時代巨輪消逝的原住民文化、人、事、物。
(待續)
留言列表